本山CEO与酸葡萄
来源:中国营销传播网作者:张华强在媒体上看到赵本山55万读CEO课程的信息后,总觉得有些另类。赵本山作为小品王以俗为特色,其魅力来自于民间文学的生命力。然而他又堂而皇之地迈进了职业经理人的“象牙塔”,很难说是商界还是艺术界的荣耀。当然,刘老根舞台在北京开业,为了争取其“上市”,赵本山读CEO课程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公司进行包装,都是理性地选择。只不过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,可能会产生一些酸葡萄心理。
据称长江商学院是一家门槛很高、费用很高、名气很高的“三高”学府,能够接受其点化,应当是职业经理人的骄傲。当然,对于成功人士来说,商学院能够招收他们为学员,或许可以引以为自豪。但是对于正在奋斗中的职业经理人来说,正是需要籍此抬高自己身价的时候,又很难迈进其门槛,就只能望其项背。至于该读的读不起,吃不到葡萄难免要说葡萄是酸的,那也在所难免。比如说赵本山不惜重金报读该校课程,是一种演而优则CEO的表现。但是这又给我们带来一个悖论,到底是只有名牌商学院的专业培训才能造就CEO,还是CEO练成之后才能有实力到名牌商学院去包装?如果说两者殊途而同归,那么那些科班出身的普通职业经理人只能在夹缝中生存。
不过,我们可以由此看出职业经理人市场难以健康发育的一个原因,那就是老板自己可以做CEO,人家当仁不让。此前听说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没有成功相,那是因为市场不规范,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靠不住,老板信不过。等到市场规则相对健全,职业经理人队伍依然没有多大的起色。现在看来,除了信不过之外,还有一个看不上的问题。创业的老板似乎没有把管理当作一门什么专业,只要他自己有兴趣管,且能管得过来,是绝不至于把公司交给别人去管的,更不会让圈子外的人涉足。这就使得职业经理人的用武之地十分有限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富豪老板拒绝使用职业经理人,因为他也有管不过来的时候。但是即使他使用职业经理人,也只是由其“执行”的问题,实际上是将其作为傀儡。因为管理那些事,人家也能搞得懂。
一边是老板“充电”的需求,一边是职业经理人的失落,这同时也是给高等院校的教育端出了一盘酸葡萄。当前的高等院校普遍设立了企业管理、营销、公关之类的专业,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在培养职业经理人。但是由于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手段等方面对实际需求的适应性不够,往往使得企业老板看不上。比如院校的营销专业只向学生传授本专业的基础知识,对与产品相关的知识很少涉及,导致学生毕业后做相关产品的营销时对产品知之甚少,和市场实际脱节太远,进入角色需要相当的时间,需要企业另外付出相当的培训代价。这就难怪本山大叔要亲自出马,去做把二人转文化推向世界的营销了。
应当承认,职业经理人所遭遇的这种尴尬,也与“劣币驱除良币”的现象有关。院校教育无论怎样改革开放,都不可能教学生在管理、营销中去“忽悠”人。在行业黑幕中潜规则盛行的情况下,职业经理人秉承着商业伦理去做事,急功近利的老板就会总觉得不如意。赵本山的小品有不少内容都是在表现营销中的“忽悠”技巧,比如卖拐、卖轮椅、公鸡下蛋之类,可谓深得其中三味。殊不知小品所反映的现象被搞笑之后,那是中国商业伦理精神的悲哀。如果按照“忽悠”人的标准取人,能够忽悠到CEO的层次,与国际接轨,那就远非常人能够做到。 赵本山55万读CEO课程也告诉我们,商业运作至少比艺术本身的魅力同样重要,这一点足以让职业经理人感到欣慰。因为本山的重心还是在表演,如果有哪一位职业经理人能够承诺让已经办成全国连锁的“刘老根大舞台”走向下一个更大的舞台——全球,那么人们也就不用担心本山听不懂英文授课了。尽管企业家的成功可以不问出身,但是毕竟君子和而不同,彼此在各自的擅长领域里发挥应有的作用也许比角色“反串”更好。 智造互联不错 支持下 很好的资料 真是 收益 匪浅 学习了,不错,讲的太有道理了 我要拿出这帖子奉献给世人赏阅,我要把这个帖子一直往上顶,往上顶!顶到所有人都看到为止! 支持楼主 - -。。。支持一下 每次都是诱惑我们前来送经验…^_^ 十几年的网站了 很不错